服務範圍

簡介


物理治療部努力提供多元化、高質素及高效率的物理治療服務給本港的居民。充足而細心的諮詢和評估時間(一般不少於 45 分鐘)讓我們的物理治療師更能詳盡評估病患問題,及提供正確治療的方針與計劃。

陳登物理治療中心的物理治療團隊由多位臨床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組成,大部份治療師更持有碩士學位學歷。他們對中風後康復、脊柱和關節不適和運動創傷的不同的專門項目上擁有豐富的治療經驗。我們的治療團隊成員於治療知識及技巧上緊貼最新科研成果,他們皆擅長應用經實證的治療理論,臨床治療效果迅速並顯著。

我們為廣大市民提供不同的物理治療專門項目,主要為:

不少朋友認為骨關節炎是脊柱和關節不適主要原因,其實從生物力學的研究結果證實,肌肉骨絡不平衡也是原因之一。姿勢不良導致壓力和勞累增加,誘使肌肉、韌帶、肌腱和關節因而出現痛楚。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和人口急劇增加,尋求有關治療的病患者人數將會不斷上升。關節痛症的主耍治療包括使用抗炎藥物和使用物理治療方法。我們的物理治療師在處理相關病症有豐富的經驗,治療方法結合最新物理治療療法和運動治療,使療程達致最佳效果。

運動創傷可分為急性的創傷和勞損性的肌肉或骨關節問題。大約百分之九十五的運動創傷是由於較輕微的創傷引起,因軟組織受傷而引起的發炎徵狀如疼痛、紅腫及患處發熱等。嚴重的運動創傷和日積月累的運動勞損亦可導致骨關節炎的出現。我們的物理療團隊可為患者提供詳細評估及治療。良好而全面復康對運動員防止日後再受傷是必要的,透過提升體適能及狀態調整可以大大減低再次受傷的機會,穿著和使用適當的防護裝備和設備亦是防止運動創傷的關鍵因素。我們的物理療師可為閣下提供專業的建議。

香港人的飲食習慣不斷改變,加上缺乏運動,中風病患者有年輕化之趨勢。中風患者們有機會面對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障礙,在康復過程中,除藥物療法協助外,度身訂造的復康計劃也是必須的。本中心的腦神經科及中風康復科的同事能協助患者渡過這關鍵階段,恢復活動能力,邁向光彩明天。另外,我們的治療專家也為起居照顧員舉辦培訓和指導課程,以改進他們的護理知識和技能,以便令家人更能照顧有需要的病者。

何謂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建基於醫學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之一,它是利用人體生理對物理刺激所作出的反應來達到治療目的。物理治療是透過物理媒介和原理,例如利用電能、水力、冷凍、熱能、光波、磁力,運動等,配合應用生理、心理、病理和解剖科學,從而達到治療病患、恢復身體活動功能,提昇身體活動能耐,改善及加強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素。

以人體結構、力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為基本的治療方法,以達到增強心肺功能、舒展筋肌、活動關節等目的﹔近代醫療科研己肯定運動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療效。

例如 : 心臟康復運動班。

電療包括利用高、中、低頻率電流及以電流啟動的治療電波:如激光、衝激波、紫外光、紅外線、脈衝電磁波、短波、微電流、超聲波和干擾波等﹔達到不同的治療目的如止痛、消腫、強壯肌力和加強功能等作用。

物理治療所採用的電療儀器及操作程序,皆完全符合嚴格的國際及香港標準。

例如 : 干擾波電療。

水療的等特色是在於利用水的特性如水溫、浮力和阻力等提供治療。病人在溫水中較易舒展肢體關節,增加血液循環和舒緩痛楚及緊張的肌肉,加上水的浮力和阻力可增強肌力和平衡訓練。

例如 : 借肋浮力的腰部運動。

揉合中、西方手力治療的專業治療方法,主要療效為鎮痛、舒整關節及筋腱,以促進功能的恢復。

例如 : 腰部關節舒整治療。

物理治療師以臨床及先進的電腦化儀器作平衡及步態的評估,繼而設計合適個人需要的訓練程序、有關的家居安排和步行器的使用。

例如 : 站立平衡檢查。

體適能治療包括為病者提供有關的檢查、測試及訓練。普遍治療如腰背體適能鍛鍊班,主要針對因為腰背痛而引致腰背肌肉衰退及體適能下調的病人,透過運用不同的器械,加強肌肉及心肺功能,以達致減輕腰背的症狀。

例如 : 腰背體適能鍛鍊。

由香港物理治療師學會專業鑒定認可物理治療師提供的現代針灸治療。主要臨床應用是為病人止痛、刺激肌力及恢復功能。

例如 : 現代電針療法。

對於行動不便以致不能在門診部接受治療的病人,物理治療可提供家居治療和到訪的居室評估,使病人能在家中進行合適的活動,讓病人儘早融入社區。

例如 : 家居評估及治及 社區活動能力訓練。

為病人、病患照顧者以及大眾市民提供專題講座、康健評估和工作坊,以達致全人健康生活的目的。

例如 : 青少年健體班。

治療介紹


前十字韌帶是防止脛骨在股骨下過份前滑。前十字韌帶在以下情況可能會受傷 :

  • 迅速地改變方向
  • 當跑步時突然減速
  • 跳起著地時
  • 直接猛烈觸碰,譬如在足球或欖球運動的阻截動。
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治療 (包括有手術或保守治療)

1.保守治療

  • 因為年齡的問題或整體活動程度低的患者。
  • 整體的膝關節穩定情況令人滿意。
  • 透過物理治療加強肌肉的運動的治療課程 , 及一系列關節靈活性及敏捷度訓練,以恢復膝關節原有的活動能力。

2. 手術的治療 (微創關節鏡或開放式手術 )

  • 通常從患者的膝蓋骨前端筋腱或大腿後沿肌肉 (膕繩肌) 之筋腱,取出一段腱,通過關節的裡面,然後綁緊到股骨和脛骨上。
  • 手術後要通過物理治療的運動鍛煉和康復療程去加強肌肉的力量和恢復關節的活動能力。

胸肺物理治療主要針對肺部疾病所引起的一些生理癥狀如肺不張及痰液積取等常見問題。胸肺物理治療包括體位元引流法,扣擊、振動法,呼吸及咳痰運動及運動治療,康復治療等。其目標包括:

  1. 保持肺泡充氣
  2. 矯正肺不張
  3. 清除痰液
  4. 改善通氣 / 血流比例
  5. 使骨骼肌方面的功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適應症
  1. 痰液過多> 25ml/ 日
  2. 濃痰阻塞可能導致血氣異常及意識障礙
  3. 疼痛以致咳嗽微弱而導致排痰不暢
  4. 肺炎
  5. 需要氣管插管與呼吸機支持的病者
治療
  1. 胸肺部物理治療的方法:體位法、呼吸的控制、深呼吸運動、體位引流法、扣擊振動法、充氣法、咳嗽運動 / 吸痰。
  2. 體位法: 可減輕呼吸困難及呼吸功,改善通氣 / 血流比例,促進肺複張,促進分泌物的引流,仰臥及半坐位會顯著地減低功能殘氣量,端坐尤其重要。
  3. 呼吸的控制: 腹式呼吸和縮唇呼氣可減輕氣喘,促進正常呼吸模式,改善胸腹的呼吸同步現象,加強呼吸肌肉效率及加大氣體交換。
  4. 深呼吸運動: 幫助肺底部擴張,鼓勵持續的深緩呼吸,持續吸氣 2~3 秒可促進並行的通氣及增強肺泡擴張,採用此方法要預防通氣過度,肺膨脹過度,呼吸功增加,可用激勵式呼吸輔助器,鼓勵病人持久的最大吸氣。
  5. 體位引流: 目的在於利用體位元引流某特定部位的分泌物,適應於每天分泌物多於 25ml 的病人,體位引流要預防嚴重高血壓、顱內壓增高,心衰,腦 / 主動脈瘤,氣喘,腹膜透析病人併發症,腹水 / 腹脹。
  6. 扣擊: 窩起手掌扣排胸部,促進分泌物的排出,多與體位引流法同用,應用過程中要預防低氧血症,氣管痙攣加重,肌僵直,呼吸功增加,顱內壓增加。
  7. 振動法、充氣法 (略)。
  8. 咳痰: 逆關閉的聲門進行強制呼氣,上腹部手術後按住傷口尤其重要。
  9. 吸痰: 強調無菌操作。
注意事項
  • 吸痰方法為:聽診呼吸音→評估痰積聚部位→體位排痰→扣背排痰→氣管內吸痰,患者宜坐位同時監測生命體征,避免低血氧症
  • 防止氣道損傷,痰管選擇,插管深度,吸痰時間等
  • 吸引負壓適當,要依病人的年齡和氣管分泌物的粘稠度而定
  • 更換吸痰管頻率
  • 嚴格無菌操作

脊椎側彎是青少年常見的問題 , 其發生率約為 1-3%, 尤其以女性居多 , 其困擾許多青少年以及其父母 , 今天簡單為大家介紹這個疾病。

分類
  1. 結構性脊椎側彎: 脊椎不可逆的側彎合併椎體旋轉
  2. 非結構性脊椎側彎:又稱為功能性脊椎側彎或是姿勢性脊椎側彎 ,是一種可逆性的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嚴重分級

胸肺部物理治療的方法:體位法、呼吸的控制、深呼吸運動、體位引流法、扣擊振動法、充氣法、咳嗽運動 / 吸痰。

  1. 輕度脊椎側彎:側彎 <200 者。一般 <100 可視為正常範圍。
  2. 中度脊椎側彎:側彎 200 ~ 400 or 500 。
  3. 重度脊椎側彎:側彎 > 400 or 500, 大人部份合併脊椎退化關節炎。若側彎 > 600 or 700,常造成心肺功能障礙。
原因

1. 非結構性脊椎側彎 , 原因如下:

  • 雙腳不等長。
  • 背肌攣縮, 例如:椎間盤軟骨突出。
  • 習慣性姿勢不良。

2. 結構性脊椎側彎 , 原因如下:

  • 原因不明:占 80% 左右的脊椎側彎,通常在青春期發作,但也可能在更小的年紀發作。
  • 神經肌肉的問題:例如 , 腦性麻痺、小兒麻痺、肌肉失養症 …… 等等。
  • 骨骼的問題:例如:軟骨症、半椎體症 …… 等等。
脊椎側彎的評估

一般脊椎側彎的病人, 會出現下列情況:

  • 兩側肩膀不同高
  • 一側肩胛骨較明顯
  • 一側髖關節突出
  • 骨盆傾斜
  • 腰椎前凸

假如是結構性的脊椎側彎,當病人向前彎曲時,脊椎側彎的情況會更明顯。

脊椎側彎的治療

1. 非結構性脊椎側彎:只要解決其造成的原因,就可恢復。

2. 結構性脊椎側彎的治療:要按照其發生的年紀、嚴重的程度、造成的原因,來安排治療計劃。

  • 輕度脊椎側彎 – 運動治療。
  • 中度脊椎側彎 – 穿背架加上運動治療。
  • 重度脊椎側彎 – 需考慮手術治療。

3. 其他一些治療,例如:牽引、電刺激,目前比較沒有確定療效。

人體的足部有一個很重要的構造,就是「內縱足弓」。內縱足弓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內縱足弓是由五塊骨頭所形成,由後到前依序為踵骨、距骨、舟狀骨、第一楔狀骨和第一蹠骨。所謂「扁平足」,就是指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縱足弓的塌陷;因而在踏地時內縱足弓消失,同時後足部會呈現「外翻」的現象。

為什麼會有扁平足?

形成扁平足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是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大致上可分為先天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大類:

先天因素

  • 先天性跗骨黏合: 有些小朋友先天有跗骨黏合的現象,最常見的是踵骨和距骨的黏合,此種黏合會造成「僵硬型扁平足」。
  • 先天性韌帶鬆弛: 有些小朋友先天有全身韌帶鬆弛的現象,此種韌帶鬆弛的現象不限於足部,在足部以外的關節也會發生。
  • 遺傳因素: 有研究報告指出,扁平足具有遺傳性。也就是說,扁平足的父母,較有可能生出扁平足的子女。不過事實上也不盡然如此。在我們的門診中,常常有扁平足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親,甚至祖父母、兄弟姊妹都沒有扁平足。
  • 性別: 在國外有關扁平足發生率的文獻,都是女生略多於男生。不過這些都是白種人或黑種人的報告。在我們所做的台灣小朋友的研究中發現:扁平足的比率反而是男生略高於女生。這可能是不同種族間的差異性所造成的結果。

後天因素

  • 肥胖: 照一般人的想法,愈「胖」的小朋友可能足弓會愈「扁」;在國外的文獻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推測。然而在我們所做的研究中發現,「胖」並不會影響足弓的高度。也就是說愈「胖」的小朋友,足弓不一定愈「扁」。
  • 穿鞋: 比較有趣的是,「穿鞋」也可能是造成扁平足的原因之一。在國外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穿鞋子的小朋友比不穿鞋的小朋友更容易得到扁平足。而且穿著正式的包趾鞋比穿拖鞋、涼鞋得到扁平足的機會更高。這似乎意味著六歲以前的小朋友應盡量打赤腳(尤其在家裏),即使外出也應盡量穿著拖鞋或涼鞋。可惜國人的生活水準太高,幾乎在幼兒學步時即已穿著包趾鞋,使得我們很難有機會研究台灣小朋友「穿鞋與否」和「扁平足」之間的關係。
扁平足有什麼併發症?

幼兒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除非有嚴重「外翻」的現象。扁平足的併發症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發生的。由於體重和活動量的急遽增加,使得足部的軟組織反覆地受到過量的負荷,因而產生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尤其是後脛肌的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蹠痛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雖然各有其好發的部位與特色,但在臨床上的表現卻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在長時間活動後(如長時間行走、跑步後)足部疼痛會加劇;而在休息後,疼痛會稍微緩解。患者若置之不理或無法找出真正病因,任由症狀持續下去,那麼疼痛的時間會愈來愈長,頻率也會愈來愈高,甚至嚴重的影響到生活作息,動則得﹁痛﹂,那就真的苦不堪言了。

扁平足該如何治療?

依據國外的研究報告及筆者的臨床經驗,可做如下的建議;二歲以前:觀察即可,並不需要做特別的治療。二到八歲:正值足弓發育的時期,可使用矯正鞋墊配合矯正鞋,誘導足弓的發育。至於八歲以上,由於骨間關節已無矯正空間,因此建議使用功能鞋墊改善其異常之生物力學,而不以「矯正」為目的。扁平足的小朋友很少需要外科手術,若有嚴重的畸型或阿基氏腱有短縮的現象,可請教專業的骨科醫師評估手術的必要性。本院復健科目前已可提供訂製矯正鞋墊與功能鞋墊的服務;而依據國人腳形而設計的矯正鞋亦已研發成功。希望這些服務能為我們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足部健康盡一分心力。

家長應注意事項

扁平足的處理,貴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至八歲是矯正扁平足的黃金時段。尤其扁平足的小朋友多半沒有症狀,所以容易被家長忽略。因此平日要多注意小朋友的步態,察看是否有「內八」或「外八」的表現;足弓是否有塌陷的現象。如果走了一段路就喊腳痛或容易跌倒,更要提高警覺,應請教有經驗的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不過家長們也不必太過擔心,大多數的扁平足都只是輕度的,並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即使錯過了矯正時機,以今日蓬勃發展的復健醫學,依舊有許多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供我們採用。謹以此文獻給普天下慈愛的父母們,衷心地希望你們的小寶寶都能無憂無慮的「昂首闊步」、「腳踏實地」。

在人生過程中,婦女都面對著不同的健康問題,例如荷爾蒙的改變、心理狀況轉變等。本中心專責婦女健康的物理治療師可為你提供全面貼心的治療計劃,助你跨過不同階段的健康障礙。

在懷孕不同時期及分娩後,由於人體力學及荷爾蒙的變化,導致不同痛症的出現。

  • 最普遍遇到的問題是腰背痛。當她們的腹部日漸增大,重量不斷增加,脊椎所承受的壓力亦相對地急升。產前運動加強腰腹肌力,有助支撐脊骨;盆腔底肌肉訓練預防產後失禁。
  • 四肢水腫,特別是下肢及手腕範圍,均可能導致足部不適或手腕痛。如拇指筋腱炎亦屬常見,疼痛構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影響育嬰。特效的手法治療及淋巴引流可幫你舒緩不適,消炎治療例如超聲波,低度激光都有助改善徵狀。
  • 分娩後的婦女,不穩定的盆骨結構都會引致盆骨痛。痛症更會妨礙日常生活,簡單如坐著或走路都有影響。透過手力治療,使脊椎和盆骨復原至正常的位置,同時配合產後運動,增加脊椎的穩定性,減少復發的機會。

在人生過程中,婦女都面對著不同的健康問題,例如荷爾蒙的改變、心理狀況轉變等。本中心專責婦女健康的物理治療師可為你提供全面貼心的治療計劃,助你跨過不同階段的健康障礙。

失禁就是排泄功能失去控制能力。

失禁通常指不能控制的尿液滲漏。這是頗令人尷尬的事情,而且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困擾。

女士遇上失禁的機會比男士大。

多次分娩、更年期、曾接受婦科手術、過胖等女士較容易有失禁的機會。

本中心利用專門針對盆腔底肌肉的神經肌肉電療刺激去重新訓練其控制。於家中,亦可採用生理回饋的方法進行持續練習,再配合一些生活習慣改變,效果更佳。

婦女患上乳癌的數字不斷上升,患者亦有年輕的趨勢。大多數患者需要接受切除乳房手術,更會牽涉到腋窩的淋巴組群。手術後的痛楚,及所留下的疤痕會妨礙肩膀的活動幅度,或加上淋巴循環失職,導致上肢腫脹,逐漸影響日常活動。全乳房切除手術之後,兩側胸部重量變得不平均,正確姿勢的調整及肌肉的強化鍛鍊,以防繼發性的問題。

本中心提供

  • 疤痕處理
  • 肩膀活動幅度訓練
  • 腫脹控制
  • 正確姿勢調整
  • 相關伸展及強化運動

   

中風是由於腦血管出現問題,致使腦細胞失去血液、氧氣和養分的供應,最終令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繼而影響到該部分腦細胞所控制的功能。

中風主要分為兩類

出血性中風
俗稱「爆血管」,由於高血壓或腦血管疾病,例如腦血管腫瘤而導致腦血管破裂。

缺血性中風
因腦血管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及閉塞或因血凝塊流到腦血管造成閉塞。

中風後的物理治療
  • 上下肢肌力訓練
  • 平衡力訓練
  • 上下肢伸展運動
  • 上下肢協調訓練
  • 上肢靈活度訓練
  • 步行訓練
  • 針灸等
成因

柏金遜症是一種在長者所患的神經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平均病發年齡在六十至七十歲之間,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兩類。

大部份患有柏金遜症的長者都是原發性的。其真正原因還未有一致的結論,目前知道是由於腦內部份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引致一些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誘發性的柏金遜症則是由於藥物(如長期服用一些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因素引起徵狀。

初發時通常出現在一側的上肢震顫,繼而影響其他肢體,最後可能影響全身的肌肉。動作變得緩慢,尤其在開始活動及轉變方向時最為明顯。關節活動顯得如齒輪般僵硬。其他病徵包括面部無表情、步履及語調出現變化等 。

物理治療包括
  • 肌肉
  • 姿勢及關節的訓練
  • 適當使用助行器具的方法及正確運用轉移技巧等
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新陳代謝的病症。患者的骨質密度減少,令骨骼結構變得脆弱,因而容易導致骨折;造成痛楚及引發其他併發症,減低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

物理治療包括

  • 負重運動
  • 平衡力訓練
  • 下肢肌力訓練等
骨折

對長者來說,跌倒是導致殘障的眾多原因之一,而骨折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後遺症。骨折不但會影響長者的功能、獨立生活的能力及生活質素,並對護老者帶來沉重的負擔。

物理治療包括
  • 使用適當的助行器具
  • 下肢肌力訓練
  • 平衡力訓練
  • 上下肢伸展運動
  • 步行訓練等

關節就是骨頭相連接的地方,方便人體活動。關節發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在長者中,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是由於關節慢性勞損而引起,最常受影響的便是膝關節。

退化性關節炎成因

隨著年月增進,關節液分泌減少。膝關節經長年累月的磨擦而勞損,軟骨變薄。若加上保護關節的肌肉及筋腱疲弱、身體過重、不正確的姿勢和活動,情況便會更差。

物理治療包括

使用適當的助行器具,下肢肌力訓練,平衡力訓練,上下肢伸展運動,步行訓練等。

腰酸背痛十分普遍,成因有很多,包括受傷、疾病、耗損與退化。不良姿勢會加速脊柱耗損,所以必須經常注意保持良好姿勢。 如果已經患有腰酸背痛,應及早診治,切勿長期依賴成藥,以免引致不良的副作用,尤其是長者,較常有止痛藥導致胃出血的情形。

物理治療包括 :
腰背肌力訓練,腰背伸展運動,脊柱深層肌力訓練,手法治療,干擾波治療等。

肩周炎是長者常見的毛病,它是由於圍繞肩關節的軟組織發炎而形成,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士,又名「五十肩」或「凝肩」,患者以女性較多。

物理治療包括 :
上肢伸展運動,上肢肌力訓練,短波治療,超聲波治療,干擾波治療等。